2000多年前的楚国,不仅诞生了像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更是孕育了至今仍影响华夏子孙的楚文化。1978年,在湖北出土的具有鲜明楚文化特色的曾侯乙编钟,在让世人惊叹其华美壮阔的同时,也让艺术家们迸发出了如何将古代文化融于歌剧舞剧的新的灵感。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倾情创作打磨的大型歌舞音乐文艺作品《编钟乐舞》已经巡演了50几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场演出,受到了各界政府首脑群众的高度评价。
现在,被誉为“音乐舞蹈史诗”的《编钟乐舞》即将在7月5日和6日在柏林的Admiralspalast跟全德的观众们见面。我们将为非中文母语观众安排德语字幕。您可以观看一下链接的演出花絮,来提前领略中国古代楚文化的华彩篇章。
时间:
2017年7月5日 19:00 (18:00入场)
2017年7月6日 19:00 (18:00入场)
地址:
Admiralspalast
Friedrichstraße 101
10117 Berlin
让我们在古乐编钟的悠扬和美轮美奂的舞蹈中不见不散!
编钟乐舞
中国先秦时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励精图治,社会政治经济迅猛发展,产生了奇特瑰丽、华彩纷呈的楚文化,成为中国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闪耀着震铄百代的光芒。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了具有鲜明楚文化特色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等一大批古乐器,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这座“地下音乐殿堂”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的热切关注。曾侯乙编钟音域宽阔、音色优美、工艺精良、造型宏伟,是我国已知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乐器。这一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仅使今人为之倾倒,并使国人观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华彩纷呈的出土文物使艺术家们的灵感火花迸发。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前身之一——湖北省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二十年积累的基础上,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仿制出了编钟、编磬等一批古乐器,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创作排练出这台反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文艺节目——《编钟乐舞》,并于1983年8月成功首演。
《编钟乐舞》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合鸣,重奏千古绝响,辉煌呈现了古代楚国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把古代荆楚人民的艺术风貌、盛楚乐章历史地再现于舞台。
1983至1998年的15年间,《编钟乐舞》不仅舞遍了大江南北,还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卢森堡、日本、香港、台湾等57个国家或地区,总计演出1000余场。所到之处,受到了各界群众和政府首脑的赞誉和欢迎。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也对《编钟乐舞》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成为同《丝路花雨》、《仿唐乐舞》并驾齐驱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杰作,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保留节目。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是以创作演出民族歌剧、民族音乐、舞蹈和交响音乐为主的大型国有艺术院团,内设歌剧团、舞剧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4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及舞美工程部等业务行政后勤部门。
半个多世纪以来,继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生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严谨优雅的艺术风格,创作演出了《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等53部歌剧、古典乐舞《编钟乐舞》《钟鸣楚天》、民族舞剧《荷花赋》《王昭君》、音乐剧《三峡石》等优秀剧目以及《土家喜送爱国粮》《啊,明天》《小俩口赶集》《妹娃要过河》《火凤凰》《纤夫的爱》等一大批音乐、舞蹈作品,获得大批国家级奖项,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赢得良好的声誉。
其中,歌剧《洪湖赤卫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11年在第一届中国歌剧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第一名,201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2014年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大奖;古典乐舞《编钟乐舞》被誉为“音乐舞蹈史诗”,是国家级对外文化交流保留剧目。